2022·习近平的足迹丨“时时放心不下”******
“有位革命前辈曾说过这样的话,‘时时放心不下’。我听了很有共鸣。”
4月的海南,春潮涌动,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考察。一句“时时放心不下”,饱含深情,令人动容。
时时放心不下,体现着浓浓的为民情怀,“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唯一选择就是为人民群众做好事,为人民群众幸福生活拼搏、奉献、服务,这种执着追求100多年来从未改变”。
时时放心不下,体现着一以贯之的居安思危,“对变化莫测的形势要有一种底线意识、危机意识”。
时时放心不下,体现着矢志民族复兴的责任与担当,“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也就是一两代人的事,我们正逢其时、不可辜负,要作出我们这一代的贡献”。
2022年,从年头忙到年尾,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赴地方考察。那些看过的人、讲过的事、部署的工作,总书记“时时放心不下”。
1月4日,2022年第一个工作日,习近平总书记第五次实地考察冬奥筹办工作。
冒着严寒出发,深入体育场馆、媒体中心、训练基地等,总书记一路看,一路思索,一路鼓劲。
12个竞赛场馆全部提前完工,3个冬奥村如期交付使用,京张高铁、京礼高速全线通车,奥运史上首次实现全部场馆绿色电力全覆盖……考察途中,习近平总书记回忆起这些年申办筹办冬奥的往事:“2015年申办成功,奔着当时提出的愿景目标,我们按计划一件事一件事地办,都办成了。走到今天不容易。”
这一年,踏踏实实走过来的,不止是冬奥,还有许多老百姓的关切事。
“衣食住行,还有医药,老百姓最关心的就是这些。要多搞一些新品种、创新药、国产药,把药价平抑下来,为百姓谋福利。”今年6月在四川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叮嘱道:“老百姓的事,要实实在在干,干一件是一件,干一件成一件。”
△2022年8月15日,四川眉山,收割机在太和镇永丰村稻田收割水稻。
一年来,百姓的衣食住行,总书记惦念在心:
看“衣”——在海南五指山市水满乡毛纳村调研时,习近平总书记遇到一个7岁的男孩在跟着奶奶学织锦。“九仙织女下凡间,开创黎锦三千年。”千年黎锦,指尖传承,织就黎族姑娘最美的嫁衣,进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总书记叮嘱大家:“搞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全面振兴有效衔接。”
看“食”——四川眉山市太和镇永丰村,建成了四川省规模最大的水稻新品种新技术中试基地。总书记强调,要严守耕地红线,保护好这片产粮宝地,把粮食生产抓紧抓牢,在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
看“住”——在辽宁沈阳牡丹社区,总书记专门看了老旧小区改造情况:“基础设施要齐全、安全,水、电、气、暖等要改造好,让大家住着夏天凉爽、冬天温暖,要确保安全,决不能发生安全事故。”
“住”的条件要保障,“住”的环境也要重视。“从历史长河来看,如果说我们这一代人能留给后人点什么,我看生态文明建设就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生态文明建设最能给老百姓带来获得感,环境改善了,老百姓体会也最深。”
看“行”——曾几何时,新疆是“路到头、人到头、水到头、电到头、田到头”的边境之地;如今“钢铁驼队”中欧班列,沿着昔日张骞凿空之路,将西北边陲变成开放前沿。在新疆考察时,总书记思虑长远:“过去是内陆的一个省份,现在有了‘一带一路’就不同了。这里不再是边远地带,而是成为一个核心地带,成为一个枢纽地带。”
今天,新疆的传统美食馕、水果蔬菜、服装鞋帽通过“一带一路”走出国门,哈萨克斯坦的面粉和清油、巴基斯坦瓜达尔港的龙虾和石斑鱼、格鲁吉亚的红酒、乌兹别克斯坦的糖果和饼干、阿塞拜疆的果汁、马来西亚的咖啡……沿着“一带一路”走进寻常百姓家。
多年前,在福建工作时,习近平曾讲:“百姓的事,要时时放心不下。”多年后,作为新时代中国的领路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产党把所有精力都用在让老百姓过好日子上。好了还要再好,不能止步。”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个人养老金制度扬帆起航、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连续调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缴费档次及基础养老金“水涨船高”……一年来,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大大提升了老百姓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我们都是脚踏实地,实现一个又一个目标,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积小胜为大胜。我们有定力、有韧性。56个民族拧成一股绳,同心协力,踔厉奋发,这样努力下去一定会更好。”
百年变局交织世纪疫情,国内外发展环境复杂严峻。
“百年变局,一件事一件事出来,一会儿灰犀牛,一会儿黑天鹅。对变化莫测的形势要有一种底线意识、危机意识。”在海南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
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风险思考得更深入一些,无论风云如何变幻,最重要的还是要办好我们自己的事。
在海南,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到这个话题——
“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才能实现粮食安全。”
“用我们自己制造的装备,开发我们的油气,提高我们的能源自给率,保障我们的能源安全。这是一件具有战略意义的事情。”
“中国一定要把制造业抓在自己手里。14亿多人口的大国,靠别人是不行的,只能靠我们自己发扬自力更生的精神。”
“靠自己”的战略定力,给了我们化险为夷、化危为机的底气。
在湖北武汉,总书记强调,把科技的命脉掌握在自己手中,国家才能真正强大起来。
在辽宁沈阳,总书记指出,坚持自力更生,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牢牢掌握发展主动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必须走自主创新之路。
在陕西延安,总书记强调,脚踏实地、苦干实干,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
△辽宁沈阳新松公司成功研制出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机器人等五大系列百类产品,累计出口到40多个国家和地区。
11月30日清晨,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入驻“天宫”,与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相聚中国人的“太空家园”,开启中国空间站长期有人驻留时代;12月20日,世界在建规模最大、综合技术难度最高的水电工程——白鹤滩水电站最后一台百万千瓦机组投产发电,这标志着世界最大清洁能源走廊全面建成;12月26日,东航全球首架C919总计100小时的验证飞行拉开帷幕……我们通过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办好自己的事,创造一个又一个举世瞩目的成就。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考察时所说:“集中精力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不管风云变幻,无论风吹浪打,我自岿然不动。14亿多中国人民、9500多万党员,守好我们的岗位,做好我们的本职工作,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金秋时节的延安高桥镇南沟村,累累硕果,挂满枝头。
陕北的气候、光照、纬度、海拔等有利条件,让这里的苹果种植业成为“最好的、最合适的产业”。10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南沟村的苹果园里,与老乡们拉家常。
过去陕北老乡修梯田、种庄稼,面朝黄土背朝天,抡起老锄头干活,广种薄收,十分辛苦。如今山坡上退耕还林种上了苹果,老乡们有工作、有稳定收入,孩子有好的教育,老人都有医保,生活越来越好。总书记深有感触:“从陕北的变化就可以看到中国的变化。”
这是党的二十大后,习近平总书记首次离京考察。党的二十大制定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描绘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
“我们要继续向前走,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回望2022,对于民族复兴蓝图的谋划部署,贯穿于总书记考察行程始终。
△市民在国家速滑馆“冰丝带”滑冰。
在冬奥场馆里,总书记指出:“从体育强国到健康中国,人民的健康、人民的体质、人民的幸福,都是一脉相承的。这是全面小康、全面现代化的题中之义。”
在广袤的田野上,总书记强调:“推进农业现代化,既要靠农业专家,也要靠广大农民。我们有信心、有底气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在生产一线,总书记要求:“中国是世界工厂,但我们更要做制造强国。中国要实现现代化,方方面面都要强起来。”
在公园文化广场上,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不能只是少数人富裕,而是要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好红色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
在延安革命纪念馆内,总书记强调“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和“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10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新当选的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来到延安——毛泽东同志曾说:“陕北是两点,一个落脚点,一个出发点。”
70多年前,我们党从这里出发,进驻西柏坡、挺进北京城,完成了走出延安窑洞、走上天安门城楼的伟大壮举;
70多年后,在党的二十大闭幕之际,在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重回陕北,新时代、新征程、新的伟业,从这里启航。
这是“胜利的出发点”——以身许党、夙夜在公的中国共产党人,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积极担当作为的精气神,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开启了新的远征!
总监制丨钱蔚 王姗姗
监制丨 张鸥
制片人丨兴来
主编丨宁黎黎
编辑丨杨彩云
视觉丨江雨航
校对丨程昱
【中国这十年·焦点面对面】建设健康中国缘何成为“生活方式的革命”?******
中新社北京10月13日电 题:建设健康中国缘何成为“生活方式的革命”?
——专访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规划发展与信息化司司长毛群安
中新社记者 李纯
晚餐要吃得清淡、摄入优质蛋白、聚会相约“吃草”,合理膳食成为当代人制定食谱的重要标准;早睡早起不熬夜,年轻人更注重养生,努力摆脱“亚健康”状态;一波波运动“时尚”兴起,保持体育锻炼成为健康生活的“必修课”……
当下中国,“健康”成为社会发展、大众生活的流行语。从“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50年”的奋斗追求到从吃得饱、吃得好向吃得营养、吃得健康的历史转变,折射的不仅仅是健康理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
全民健康已然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习近平总书记“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的重要论述,赢得了全社会的共鸣。
于国于民,健康所处的地位正变得愈加重要。过去十年,健康中国已上升到国家战略,成为崭新的治国理念。
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规划发展与信息化司司长毛群安接受中新社“中国焦点面对面”专访时指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启动健康中国行动不亚于“一次健康革命”。
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坚持把健康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作出了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明确提出2035年“建成健康中国”。2019年发布的《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促进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
2022年10月4日,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洺洲太极拳社开展“秀太极 迎重阳”活动。中新社发 胡高雷 摄 图片来源:CNSphoto在健康中国战略的指引下,毛群安指出,过去十年来中国卫生健康事业快速发展,国人的健康水平得到了快速提升。
这一“快速提升”直接体现在一连串数字上:十年来,中国人均预期寿命从74.8岁增长至78.2岁,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从8.8%提高到25.4%,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占比达到37.2%……数据显示,中国的主要健康指标居于中高收入国家前列。
“健康中国行动确定的2022年目标主要指标都已经提前实现,这要归功于健康促进的政策体系和制度体系。”毛群安指出,回顾十年来中国卫生健康事业的进步,健康促进制度体系的效用越来越明显。
在此基础上,今年春季,《“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出台,该规划首次将健康预期寿命作为指标,不仅关注人均预期寿命本身,更体现对改善人群健康状况的重视。
更为深层次的健康促进在于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提倡“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如今已被视为打开健康之门的“金钥匙”。
“实施健康中国行动是一次健康革命,是生活方式的革命。”毛群安指出,针对自身的健康状况,每个人都能够及时获取有关健康的信息与服务,并借此改善自身健康状况,这便是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目的之一。(完)
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规划发展与信息化司司长毛群安(右)在北京接受中新社“中国焦点面对面”专访。中新社记者 蒋启明 摄访谈实录摘编如下:
中新社记者: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的健康促进工作取得了哪些显著的成就?过去十年间,中国人在哪些方面变得更健康了?
毛群安:回顾我国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特别是近十年来的快速发展,健康促进工作的制度体系不断完善。
国家实施健康中国战略,2019年启动健康中国行动,构建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组织体系,即以国务院分管领导牵头、相关部门参与的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并组建专家咨询委员会,成立了15个专项行动工作组。
党和政府领导、各部门共同参与、全社会广泛动员、每个人践行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在全社会的氛围日益浓厚。
根据我们对健康中国行动的评估,广大公众的健康水平得到快速提升。用国际组织评价一个国家和地区人群健康状况的主要指标来评估,目前中国居民的健康状况已经处在中高收入国家的前列,健康绩效是明显的。
健康中国行动确定的2022年目标主要指标都已经提前实现,这要归功于健康促进的政策体系和制度体系。回顾这十年来的进步,国人的健康水平得到了快速提升,健康促进制度体系的效用越来越明显。
中新社记者:《“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已经出台,立足于全人群和全生命周期两个着力点,背后的依据是什么?如何真正做到惠及全人群、覆盖全生命周期?实现健康中国,还有哪些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亟待解决?
毛群安:今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细化明确了“十四五”期间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目标和任务。
首先要构建一个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筑牢维护公众健康的保护网。同时要在公共卫生网络建设的过程中,突出明确各方面的责任与义务。
二是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解决重大慢性疾病对人群健康带来的影响,需要从生活方式入手,更加完善健康促进体系。
三是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医疗保障制度、优化医疗服务,让老百姓得病后能够及时接受救治,看病更加便捷舒心。
《“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首次把健康预期寿命作为一个指标,说明我们不仅要观察预期寿命的长度,还希望人群的健康状况得到改善,这也是“十四五”时期要着力实现的目标。
2022年8月28日,江苏泰州,青少年在东环高架体育公园内健身。泱波 摄中新社记者:提到健康,我们总会关注“一老一小”。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未来一段时间我国对健康服务的需求还会持续保持在较高水平。从健康的角度出发,应如何加速配套措施的建设,让经济社会发展尽快适应这一趋势?
毛群安:健康中国战略的根本目标是全民健康,即每个人在不同生命阶段都能保持理想的健康状态。照此标准,我国目前为民众提供的医疗卫生和健康服务还有一些不充分不平衡,其中对于老年人群的健康服务较为明显。
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过程中,我国面临的一个挑战是建立一套适合老年人需要的医疗卫生健康服务。这个体系的建设是“十四五”期间一项重要的战略性任务,要从预防、治疗、康复、长期护理等不同方面发力,让老年人不仅能够延长寿命,而且能够保持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为此,医疗卫生和健康行业做出了具体规划。比如,要求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开设老年医学科,针对老年人的特殊需求提供医疗卫生和健康服务。还有积极推动长期护理保险等制度性建设,加大老年护理人才培训工作等等。
中新社记者:说完“老”,我们再说“小”。妇幼健康促进行动提出,到2022年和2030年,我国婴儿死亡率要分别降至7.5‰以下和5‰以下。随着中国实施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在此背景下,妇幼保健工作应该朝着什么方向发展?
毛群安:婴幼儿死亡率,之所以把它用作评价一个国家和地区人群健康的重要指标,是因为这个指标的变化不仅代表婴幼儿的健康状况,也是整个国家和地区医疗卫生和健康服务水平的重要标准。
目前我国孕产妇和婴幼儿死亡率已经实现了规划的目标,但是要在接下来的十年中继续把指标往下降,难度是非常大的。因此要把重点放在目前孕产妇和婴幼儿可能发生的高危环节上。
针对近些年特别是国家出台“二孩”“三孩”政策之后的高龄产妇增加,实施母婴安全五项制度,为保障母婴安全打出了一套组合拳。对每一位孕产妇进行妊娠风险评估,按照风险程度实行绿、黄、橙、红、紫5色管理。对妊娠风险分级为橙、红、紫色的高危孕产妇严格实行专案管理,保证专人专案、全程管理、动态监管、集中救治,确保做到“发现一例、登记一例、报告一例、管理一例、救治一例”。特别是“三孩”政策实施后,我们制定了母婴安全行动提升计划、健康儿童行动提升计划和母乳喂养促进行动计划,形成“两提升、一促进”的政策措施。
接下来还会针对各地在孕产妇、婴幼儿保健方面的短板弱项,通过对口支援方式、针对性措施,提升妇幼保健专业团队的力量和水平。
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规划发展与信息化司司长毛群安(右)在北京接受中新社“中国焦点面对面”专访。中新社记者 蒋启明 摄中新社记者: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是保护人民群众健康、保障公共卫生安全、维护社会经济稳定的重要保障。新冠肺炎疫情凸显传染病防控体系的重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传染病防控体系经历了怎样的建设和发展?今后疾控体系还需要如何发展?
毛群安:通过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我们可以看到国家公共卫生体系的能力和过去的能力建设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公共卫生体系得到了锤炼,公共卫生队伍经得起考验。
在疫情防控过程中,我们发现还有一些短板弱项,例如基层的防控能力、应急统筹指挥体系上还有漏洞等。针对这一情况,中国做出了改革疾控体系的重大决策,组建了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
重大疾病的防控,要在过去工作的基础上,针对短板弱项采取强有力措施,例如早期预警机制的建立。中国正在研究建立多点触发的预警机制,及时获取各方面信息,判断风险点。
再如,中国正在全国遴选一些重大传染病救治基地、卫生应急基地,按照不同区域布局。一旦发生紧急情况,首先在一个地域就能够形成有效的指挥体系。相应的设备条件、物资准备、人员能力准备,也都是疾控体系建设的重要方面。
中新社记者:随着人们对体育锻炼的重视不断加深,五花八门的体育运动方式层出不穷,比如说年轻人喜欢玩的飞盘、跟着网红跳操、野外露营活动等,引领了一波体育运动的“时尚”。对于这种运动“时尚”,您怎么看?应如何正确引导民众参加体育锻炼?
毛群安:健身运动和健康的关系非常密切。通过一系列的政策促进、对公众宣传,大家的健身意识更强了,越来越多的人参加体育锻炼活动。
从评估情况看,要动员更多的人参与运动健身,还有很大的潜力。目前青少年和职业人群的运动量还不够,我们在会同体育部门为大家创造条件,希望更多的人真正动起来。
参加体育锻炼的人越来越多,也出现了一个问题,就是不当运动造成的伤害增加。这提示我们要科学运动,对运动进行指导。我们提出“体医融合”,希望通过体育健身和医疗卫生两个专业的融合,让民众既能健身,又能防止运动不当造成的伤害。
当然,有一些新颖的活动方式,增加了运动的乐趣。我们鼓励创造一些新颖的运动方式,前提是注意运动安全。
2022年8月6日,首届中国飞盘联赛的首站比赛在西安启幕。赛场上,运动员在烈日下,奋力奔跑、追逐,飞盘在蓝天碧草间划出一道道极具动感的弧线。张一辰 摄中新社记者:我国正在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生活方式”,您之前也说过,生活方式的改变可以看作一场“健康革命”,为什么要上升到这个高度?在今天中国不断向前发展迈进的过程中,健康处于怎样的地位?
毛群安:卫生健康事业始终处于基础性地位,同国家整体战略紧密衔接,发挥着重要支撑作用。抗疫实践证明,只有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保障公共卫生安全,加快形成有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和治理模式,才能实现健康和经济社会良性协调发展。
当前,面对多重疾病威胁和多种健康影响因素交织的复杂局面,我们启动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生活方式活动,从短期看,有助于从源头降低疾病传播风险,助力常态化疫情防控。从长远看,有利于群众形成主动健康观念,推动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所以说这是一场新时代的健康革命。
中新社记者:现在很多人面临“亚健康”问题,像腰椎颈椎疼痛、失眠、肥胖等等。对于当下的年轻人来说,想摆脱这种“亚健康”的状态,您有什么好的建议?
毛群安:有的人出现了一些“亚健康”的症状,这是身体发出的预警信号。
运动不足、过度摄入高热量食物、不注意休息,这些因素会导致健康状况恶化。监测发现,像高血压、糖尿病等一些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年龄在提前。这是因为没有从生活方式这个环节将慢病的进程延缓,反而加剧了。
实施健康中国行动是一次“健康革命”,是生活方式的革命。希望现在的职业人群反思生活方式有没有问题,有哪些突出的问题,要下决心改变。希望每个人针对自身的健康状况,能够及时获取相关信息和服务,运用这些知识、服务来改善自身的健康状况,这就是“健康素养水平”。这个素养不是“知不知道”,而是“做没做到”。
中新社记者:为加快推动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动员全社会落实预防为主方针,中国提出实施健康中国行动,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目前,健康中国行动进展如何?能否实现总体目标中有关2022年的各项目标?还有哪些问题亟待解决?
毛群安:2019年国务院实施健康中国行动以来,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各成员单位持续完善健康中国行动政策机制,加大健康影响因素干预,宣传健康生活理念。
经过三年的努力,各部门协同联动格局初步形成,健康中国行动品牌效应逐步凸显,全民健康素养水平稳步提高。当前,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25.4%,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8.2岁,健康中国行动2022年主要目标提前实现,健康中国建设开局起步良好、进展顺利。
下一步,我们将在健全推进协调机制、强化宣传发动、加强监测考核等方面继续下功夫,早日全面实现健康中国行动2030年既定目标。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9语种权威发布 |